欢迎光临郑州资讯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科技

“家门口”就医,不仅要“有”还要“优”

1.1万多家公立医院强化公益导向

据新华社电 为超大规模人口提供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,是一道世界性难题,也是中国深化医改的必答题。公立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,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。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,是深化医改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。

如何让老百姓不仅方便“看上病”,也方便“看好病”?我国1.1万多家公立医院如何彰显公益性?公立医院改革怎样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?记者进行了调研。

中小城市患者也能看到大专家

优质医疗资源不均衡不充分,一直是就近看病就医的难题。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成为关键探索。

“目前我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,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,项目实施以来,1400余项诊疗技术平移至输入省份,填补了300多项省域医疗技术空白,相关专科的跨省就医人数明显下降。

从前要跨省份到大城市才能做的手术,现在本地有了专家带头。今年8月,在乌鲁木齐,北京儿童医院新疆医院的专家成功为一名患有罕见病的15岁女孩进行手术;9月,在山西,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太原医院组成巡回医疗队,走进多个市县开展医疗帮扶及义诊活动。

有医改专家表示,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能只靠外地专家,重点还是“传帮带”培养当地人才,让他们迅速积累看疑难重症的经验、提高做高难度手术的技能,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。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基本完成规划布局,下一步重点是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说。

优质医疗资源实现扩容下沉

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“第一道防线”。根据最新公布的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,这道“防线”不断健全。截至2022年底,全国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,卫生人员超过455万人。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,我国90%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。

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,才能形成“小病在基层、大病到医院、康复回基层”的合理就医格局。

上级医院预留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,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,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……国家卫生健康委8月印发《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》,有针对性提升基层诊疗能力、改善患者就医体验。

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。同时,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,夯实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。

降成本让患者“看得起病”

降低老百姓看病的成本、让更多患者“看得起病”,是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础。

今年1至9月,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51.1亿,较2019年同期增长12.4%。年诊疗量占全国医院80%以上的公立医院,如何更好满足百姓就医需求?

为减轻群众就医负担,解决过度诊疗、超标收费等问题,有关部门不断“出招”——

各省份全面建立并运行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;《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(2023年版)》出台,促进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行为的监督与管理;持续开展药品耗材集中采购,9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覆盖药品平均降价超50%。

一些地方在动态调价基础上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,合理体现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,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多实惠。福建省三明市强化“三医”协同,持续挤压药品耗材虚高价格,11次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。

“我们将督促指导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,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,特别是优先调整治疗、护理、手术等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价格项目。”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薛海宁说,还要发挥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,支持公立医院通过提升技术服务获得合理收入。

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》,我国要在对5个试点城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情况开展评估总结推广基础上,启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省级试点;同时,继续组织做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绩效考核,引导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、落实功能定位。

公立医院发力提升诊疗水平

全国万余家公立医院中,大城市的三甲公立医院常常“一号难求”。

面对大量疑难罕见疾病、急危重症的诊疗诉求,公立医院必须在提升诊疗能力上“下苦功”。

除了每周四“雷打不动”的罕见病多学科会诊以外,北京协和医院今年新设立罕见病联合门诊,每天十来个专业“组团式”出诊,让患者平均确诊时间从以往的4年缩短至不到4周。为了让更多患者享受优质医疗资源,医院还不断优化日间手术流程。

“以往一两个小时的全麻肺结节切除手术,现在只要半小时左右。”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李单青说,对于高风险的胸外科手术,开展日间手术对手术技术、麻醉手术室配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,却能给予患者创伤小、功能损失小、风险小的治疗体验。

发展临床重点专科,集中力量开展疑难危重症诊断治疗技术攻关,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……当前,许多公立医院正从人才、技术、学科、管理等多方面发力提升诊疗水平,以期造福更多患者。

多地公立医院改进就医流程

挂号付费时间长、候诊时间长、检查预约时间长、看诊时间短——“三长一短”,曾长期是群众就医的“槽点”。如何才能让患者“不堵心”?

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实施全门诊、全时段、全号源预约诊疗管理,四川多地试点“一次挂号管三天”,江苏多家公立医院实现影像检查后数据资料12小时内“云端”共享……在深化医改过程中,多地公立医院推进预约诊疗、改进就医流程,努力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。

发展互联网诊疗、建设智慧医院,大大提升了公立医院惠民服务的能力。

在广东省中医院,“智慧药房”为患者省去了排队缴费、等待煎药的麻烦。院长张忠德介绍,每天5000多名患者享受中药代煎配送服务,在广州市内可实现上午处方当日送达,患者取药更便捷。

截至2022年底,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,88.2%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,92.2%开展优质护理服务。今年以来,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组织开展“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”“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”“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”。目前,超过八成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,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持续提质增效。

开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,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与分级评价工作……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》再作部署。

“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,最终目标是解决群众就医的‘急难愁盼’。”薛海宁表示,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推动公立医院为群众提供流程更连续、服务更高效、环境更舒适、态度更体贴的卫生健康服务。

【数说】

我国已确定五批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。

截至2022年底,全国建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近98万个,卫生人员超过455万人。

我国90%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。

今年1至9月,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51.1亿,较2019年同期增长12.4%。

截至2022年底,全国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,88.2%参与同级检查结果互认,92.2%开展优质护理服务。

医疗卫生医疗资源 新浪众测 新浪众测 新浪科技公众号 新浪科技公众号

“掌”握科技鲜闻 (微信搜索techsina或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)

相关新闻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郑州资讯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4 by 郑州资讯网 hnnews.cdxinw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